带着从师梦走进“微课”

——访全国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成茜、陈红同学

期次:第417期    作者:学生记者 李兰欣 周佳宇   查看:36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课也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且新颖的网络教学方式。在2015年10月1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就是采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在北京进行比赛。经过激烈的比拼,我校教师教育学院2014级和2015级8名研究生分别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王成茜、陈红同学。

抓住机遇 绽放精彩

    “微课”,简单说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这次比赛的时间为2015年9月11日至13日,只有短短三天的准备时间,甚至没有老师们的详细指导,但是“机会不容错过”,因为这次比赛对于一直想成为合格教师并钟爱化学的王成茜和陈红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
    这次的比赛与以往的比赛截然不同,讲课时并不是面对着老师和同学,而是面对着一台冰冷的录像机器。所以如何能在短短十分钟之内抓住评委老师的眼球成为了最大的挑战。经过思考,王成茜决定把一个个单独的元素比作流浪的三毛,他们都一样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但他们都想有一个家,于是后来有人便为他们找了一个家,这个家,就是元素周期表。这小小的例子让元素周期表也变得温暖可爱起来。化学老师们总是青睐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学会知识,而王成茜却更喜欢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抽象变具体,让枯燥变活泼,而这些例子的运用也是这次比赛中最让王成茜满意的地方。“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讲解,这大概就是我的作品能够打动评委的原因吧。”她说道。
    选择录制习题课的陈红也对这种教学方法表示赞同。讲课不仅要讲明白,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同样重要,学生有兴趣了,才能学得更好更快。对于她们而言,有时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荣获奖项 心存感激

    视频录制的完成并不代表着微课的完成,更重要的部分其实是后期制作过程。但同学们都从未接触过视频制作,这也成为了另一个难题。
    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林红为了能让同学们的微课视频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她甚至牺牲了自己大部分的休息时间,为同学们借录像设备,最后还找到了我校传媒专业的学生,进行高清的微课视频制作,其中包括创意说明、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等几个部分,这也是王成茜和陈红同学能获得一等奖的重要原因之一。“林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她总是把她知道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她们这样描述林老师。林院长在这次比赛中一直支持鼓励着她们,无私的奉献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每一位同学都万分感激。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并非一朝一夕,所以季春阳老师和吴林副院长在教学经验上对他们的传授和培养也为这次比赛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功源于积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陈红将自己在比赛中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两个字——积累。陈红十分珍惜每次上台授课的机会,同时在周末她也会去教育机构上课,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以便随时弥补不足。她笑谈,自己现在授课越来越有气势了,紧张感也越来越少,尤其是这次微课视频录制过程中,虽然面对镜头还是会有点忐忑,但也能及时调整心态,收放自如。王成茜的教学经验也是在平常的晨讲中积累起来的,“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一点小小的意外收获都来自于日积月累。”王成茜说道。她们都喜爱教师这一职业,而当自己也即将从事这一行业时才发现,讲台下付出的努力要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虽然这次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但这并不证明自己已经完美,未来的路还很长,仍需继续努力,一路积累,一路成长。
    教师不单单只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是演讲家和心理学家。她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所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而她们也将会一直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