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期次:第417期    作者:政治与行政学院 周小梨 高明远 唐培杰   查看:166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大规模农民工的流动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很多留守儿童在道德素养上存在着一些偏差。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由于工作原因,他们多数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由此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6000多万。在农村,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教育环境除了引发安全、学习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以外,也会对留守儿童的道德素养的养成产生诸多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存在的道德素养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农村的安定。
    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口数目庞大。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父母外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几乎成为了父母不在场的“事实孤儿”。
    我国的留守儿童主要可以分为四个类型:一是父母中一方外出务工,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儿童。他们与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相比,缺少父爱或母爱,从而也就造成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完善的情况;二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由(外)祖父母抚养的儿童。这也就是隔代抚养。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他们得到的多是(外)祖父母的过度或匮乏的关爱,对留守儿童道德素养的养成形成了一定的困境;三是父母外出务工,被托付给亲戚或其他监护人的孩子。他们一般的到的都是物质层面的照顾,道德层面的形塑十分缺乏;最后,还有小部分是父母外出务工,被独自留在农村的儿童。由于年纪小,自觉自律性处于养成阶段,所以他们道德素养的形成过程是最曲折的。儿童时期是孩子们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都对他们道德素养的形成起着教育和引导作用。因为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两地分离,造成了最重要、最关键的形成儿童良好道德素养因素的空缺。同时学校教育不完善及社会不良因素等的影响,导致留守儿童在道德素养方面出现偏差。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攀比等陋习,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等不良作风,有的还染上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留守儿童道德素养表现缺失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养表现缺失有着深刻地历史和现实原因,主要包括家庭亲缘榜样的缺失、学校德育条件有限、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以及儿童自身存在局限这四方面的原因。
    1.家庭因素
    父母长年外出务工,造成核心家庭中核心角色的缺位,对留守儿童在道德、人格、心态等方面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关系是最微妙的,对子女的影响也最为深刻。然而,现状是大多数父母外出,孩子的亲缘榜样缺失,对其道德观念的树立、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素养的形塑都极为不利。有的留守儿童由(外)祖父母抚养,也就是隔代抚养。(外)祖父母一般年龄偏大、体质较弱,与孩子之间容易有代沟,思想观念比较老旧,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容易被接受。同时,有些家长存在观念偏差,希望用金钱弥补自己未陪伴的子女,希望孩子可以不用为物质方面担忧,从中得到一些安慰。但这恰恰带来了相反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的自控力差,容易形成浪费和攀比的不良品行,而不利于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
    2.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中师资有限、水平不高;道德教育内容滞后;道德教育方法不恰当以及缺少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等因素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素养的养成。与城市里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育设备、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充裕的管理经费相比,农村教育在这些方面都很欠缺,根基不雄厚就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形成掣肘。农村现有的学校道德教育依然还停留在书本和考试上,很少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实现形塑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甚至道德教育课时还因为应试教育而被削减。有的学校道德教育课的老师由物理、美术等科目的老师顶岗,对于道德教育没有进行探索的欲望。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让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留守儿童更加自卑,加之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存在,教师极少关注留守儿童道德素养的形塑,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留下了道德隐患。家庭道德教育空缺,学校道德教育也未能起到弥补的作用。
    3.社会因素
    居住环境和道德文化环境都是农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如果留守儿童接触到了不良的道德文化,但是却没有人对其进行矫正,这就很容易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农村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文化道德风气。主要是认为“读书无用”、重男轻女,认为“读书无用”则阻碍了孩子们求真、实现自我发展、提升自我道德素养的路径。农村因为贫穷,而城市相对富裕,城乡差距较大,拜金风气也广泛存在,对留守儿童的金钱观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易促使孩子们形成奉金钱为上帝的观念。除了农村不良风气影响外,结交同龄群体不慎也不利于道德素养的形塑。因为父母不在身旁、学校也较少有路径来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朋友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情感寄托。鉴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容易受人蒙骗结交到道德素养差的人,自身可能出于在群体中寻求认同感的需要而沾染类似抽烟、喝酒、打架、偷窃等不良习气。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游戏对儿童也极具吸引力,留守儿童染上网瘾多是基于填补内心空虚的需要。身边无切实亲切的关爱存在,他们力图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快感和实现自我的追求。从而,与身边人的距离就更远,更不利于吐露心扉,找回真实的自我,形塑健康的价值观。
    4.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处在道德素养形塑初期,缺乏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意识,比较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是由其所处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自我意识还未完全觉醒,自律和自觉意识也还未完整的形成。所以,在其道德素养形塑的过程中也不免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养的路径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养不佳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我们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实现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第一,加强家庭德育责任。家庭是一个人归属的最小单位,也是最亲密关系的所在。强化家庭德育的责任有利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形塑家人优良的道德素养。第二,强化政府职能。各级政府有必要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视角出发,找到农村持续发展的出路,着力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打破户籍限制,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大力帮扶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受教育环境,优化道德文化氛围,促进留守儿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三,提升学校德育意识。对于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心理发展过程都应由专职老师进行专门的备案。关注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在持久的关怀下促进留守学生道德素养的完善。其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父母了解的情况可能对学校的德育有助益,学校与家长信息共享,协同致力于孩子的德育有利于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打开广阔的前景。第四,完善社会德育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留守儿童道德素养的养成具有长远积极的影响。在社会宣传环境发面,应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德育的需要,温暖留守儿童的人生。在农村道德文化环境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农村存留的不良道德风气。第五,塑造留守儿童自我调节意识。留守儿童自身虽然自律、自觉的意识弱,但是也具备了一些初级的自我管理能力。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养不佳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父母、学校、政府等方面的大力投入,同时,留守儿童自我的努力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外力和自身内在的协同合作。
    【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40804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