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

艾草悠悠青团香

期次:第417期    作者:文学院 李丹彤   查看:74
   


    清明节前,上山采艾,嫩绿的叶上存留着春日雨水的清澈和阳光的润泽。混合着石灰在大锅中蒸烂,滤去石灰水,倒入糯米粉揉匀,原本雪般白皙的糯米染上青色,一如被积雪覆盖的山林如今满目青葱。面胚包入豆沙,上笼蒸熟,即成青团。
    青团是南方的春食,在苏州这样的江南水乡,每至清明节前,整条街上都弥漫着蒸青团散发出的热汽,袅袅缕缕,飘上云霄。初咬青团,糯米独特的软绵口感混合着新鲜艾草独有的草木清香,作为内馅的豆沙细而不腻,甜的恰到好处,稍稍缓和了糯米的粘稠与艾草的清苦,记得小时候总是手捧青团,坐在老家的小院里,伴着春日黄昏微凉的风,看鸟儿归家划出的弧。
    我家自祖父一辈就从南方迁到了北方,青团这种精细婉约的南方糕点在北方并没有什么市场,想来是北方人大多豪爽直接,并不喜这种象征着南方人性格的食物。外表温婉,气质清淡,微甜微苦,不卑不亢。
    青团是南方糕点的代表,小巧而典雅,看似用料平常,其实却很费功夫。我家的青团一贯是自己手工做的,特别是馅料豆沙,每每是拿红豆混合冰糖,拿大锅熬煮烂了捣碎制成的,吃时总能感觉到豆子表皮的韧劲,口感难以同超市里用料理机打碎的细密豆沙相比。因此每做一次青团,往往要耗上一天的功夫。可哪怕是再费时间,祖父都坚持自家亲力亲为,说是糕点里藏着人心,一个人的耐心与细致,都可以由那一屉又一屉的点心体现出来。小时觉得迂腐,以为不过是老人家固有的犟脾气在作祟,直到后来自己亲手实践才发现,不知是不是自己的耐心不够,做出来的青团总没有祖父做的好吃。不是艾草与糯米粉的融合度不够,就是豆沙馅过甜过淡,失败的多了,也就兴不起做这个的念头了,何况如今城市建设的太快,能采到嫩艾草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再一次勾起对青团的向往是一年出游,清明节前,借着踏青的由头去乡村吃野菜,路过一户农家时,于蒸笼上邂逅了那抹久违的青色。
    主人的媳妇是南方人,偶尔做做图个新鲜,毕竟不是北方人习惯的食物,哪怕这么多年也没见几家做过。
    熟悉且陌生的味道再次充盈在我的口腔,唤起儿时的记忆。那不是原本的味道了,我明白了,哪怕是一样的食物,一样的食材,用同样的手法,一千个家庭也可以做出一千种味道。微小处现人心,人心的百感千思,都可以通过一双手,与糕点融合在一起,承载着一个家的记忆。春日的黄昏,空气中未脱去的寒意,归家的鸟儿在空中划过曲线,家里晚饭的香气里渗透孩子的笑语,笼中的青团沉淀着岁月的印记。
    很多年后,我在异乡的寝室,打开邮来的青团,依旧不是记忆里的味道。可我又恍惚觉得没有关系了,因为那份心意,我已经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