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兰河到黄浦江

期次:第417期    作者:文学院 王子夏   查看:67
    学了中文之后,我似乎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兴趣与他人聊天,聊自己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作品,聊那些笔下的风雨人生。不过,开心之余,我还有了一点点疑惑,怎么没人和我聊起过张爱玲呢?
    她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亦是现代文学史上难以绕过的一个名字。她的人生似乎比她笔下的那些故事,还要跌宕起伏、欲说还休。我记得我高中时的校刊,几乎每一期里总会有几篇和张爱玲有关,倒是上了大学后,那些曾围绕着张爱玲这个名字的喧嚣忽然都沉寂了下去,反而让我有些不适应。
    也许是我接触的人还太少,也许这也是南北方人对文学喜好差异的一种体现。在我看来张爱玲和萧红也在很多地方上是相似的:都年少成名,都爱上过不该爱的人,都有着让人扼腕叹息的结局。但她们终究是不同的,萧红笔下的东北大地,带着泛着土腥味的生气,有着原始的风气,更有弥散在黑色原野上的血腥味,像是大红配上大绿的花棉袄,带着冲击力,带着粗野的美丽。张爱玲则不同,她的那些故事,多半发生在上海那座城市。自然,她的笔下,多的是弄堂夜晚窗口投出的小小灯光,是天窗下安静晒着的一排棉鞋,是绍兴馆子里的笑语,是男男女女心中的九曲十八弯。像她笔下精致的有暗绣花纹的旗袍,带着一丝心机和保留。不同的水土造就了作家笔下不同的风味,呼兰河裹挟了北方边疆的苍凉与粗犷,黄浦江则包裹了一个城市的爱恨情仇,它们灌溉养育出的作家,当然不会相同。
    这大概就是张爱玲的作品在北方稍显沉寂的原因吧,见惯了辽阔平原,熟悉了直来直往的东北人,对她笔下的那些曲曲折折应该是有些不感冒的,就像如今的迟子建和王安忆,一个宏大辽阔,呼啸着大爱与大痛,一个细腻不动声色,充满克制与隐忍。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我看来,大气磅礴,鄂温克人和他们的故事犹如泼墨一般肆意;而王安忆的《长恨歌》则用一个女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情爱与人生,串联起一个时代的变迁,哀婉动人,像一幅被细致描摹的工笔,不疾不徐,缓缓图之,却也动人心魄。
    说到这,我们大概是要感谢祖国辽阔的土地的,她用各色鲜明的风土人情,成就了一群本土作家,他们或者生来便与青山绿水为伴,或者自幼便在西北的黄土里摸爬滚打,或者安静地从城市的窗口里眺望人来人往。就像从呼兰河到黄浦江的距离,虽然漫长,但其中的美好也是数不胜数,也正是这样的距离,才让我们知道这世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生。也许我们彼此难以理解,也许我们彼此难以适应,但我们不能否认,正是这多彩的文化才铸就了我们每个人脊梁上不可磨灭的文化风骨。